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培训经济损失的处理:员工申请培训,公司给交了培训费,然后员工...
- 2、公司花钱培训员工离职需要给公司赔偿吗
- 3、公司出钱去让员工培训,回来后员工离职,培训费怎么算
- 4、如何向违约离职员工索要培训费
关于培训经济损失的处理:员工申请培训,公司给交了培训费,然后员工...
当然可以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因为员工毁约在先,错在员工。可以逐月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一些法务工作者认为这样不合法是片面的。员工申请在先,后有反悔,员工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企业那什么约束员工?企业最好制订制度明确规定和要求。
法律分析:员工参加公司、外部短期培训学习及中长期外出脱产学习,当个人培训费用超过一定费用时,应根据有关要求与公司签定《员工培训协议》,并按双方签定的《员工培训协议》完成约定的服务期限。如果在必须的服务期限提前离职或因违反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被辞退,则应向公司退赔一定金额的培训费。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进行专项技能培训的,并且用人单位支付了培训费,双方签订培训协议后,在约定的服务期限内,劳动者辞职的应该支付用人单位未履行服务期期限内折算的培训费。《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公司花钱培训员工离职需要给公司赔偿吗
如果是公司出钱培训,可以约定服务期限,如果没有完成服务期限。需要赔偿公司培训费用,需要支付的违约金是按照服务期剩余时间占总服务期的比例乘以培训费。
综上所述,对于离职者来说,只有满足经济补偿金发放的相关规定才能获得经济补偿。此外,如果擅自离职造成了单位的经济损失,离职者还有可能被追偿,甚至面临起诉等法律纠纷,在离职的时候是否要赔偿培训费,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如果单位有培训的话,离职的时候可能是需要赔偿的如果单位在入职的时候给劳动者提供了培训的话,劳动者必须按照合同上的工作期限来工作。如果没有工作到规定年限的,可能需要赔偿违约金。
如果公司为员工提供专项培训费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约定服务期,培训期内离职,员工违反了服务期规定的,员工就需要按约定支付违约金。如果该培训是公司组织的,对新入职员工提供的集体性入职教育与岗前培训的,在此期间离职的,员工是不需要向公司支付违约金的。
其次,如果在员工入职时,公司未明确告知员工需要承担培训费用并签署协议,则员工离职后是不需要承担公司培训费用的。因为在此条件下,公司要求员工支付培训费用就不符合合同约定原则,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应被视为无效要求。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性规定也会对公司和员工在培训费用问题上进行限制。
公司出钱去让员工培训,回来后员工离职,培训费怎么算
如果是公司出钱培训,可以约定服务期限,如果没有完成服务期限。需要赔偿公司培训费用,需要支付的违约金是按照服务期剩余时间占总服务期的比例乘以培训费。
具体扣多少,看培训协议签订的合同里的规定,如果合同里没有明确说明违约责任具体赔偿方案,一般公司可能要求全额退还。
处理原则如下: 如果企业确实对职工出资培训,并能提供相应的支付凭证,才可以要求职工赔偿培训费用,这是前提条件。 一般而言,只有职工单方面提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才可以要求职工赔偿培训费,一般不得要求其赔偿已出资的培训费。
如果培训在试用期内,无需赔偿。离职是否需要赔偿要看培训是否在试用期内,以及能否提供培训发票。如果培训发生在转正以后,且公司能举证培训发票,因签订了两年合同,已工作一年,须赔偿培训费用上限为1500元。
如何向违约离职员工索要培训费
1、劳动者违约离职,如果双方签订了服务期协议,单位一般不能直接要回培训费,但可以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2、第一步,企业可以起诉违约离职员工,要求其支付违约金,同时不接受减少违约金的调解,而是要求仲裁庭做出员工必须如数赔偿培训费的裁决。
3、员工不续签劳动合同的培训费有可能需要进行赔偿。如果提出离职时还在培训服务期内的需要赔偿。赔偿的事宜与金额数目可以由双方的协商来决定,如果双方协商不一致的可以向劳动局申请仲裁。 员工不续签劳动合同培训费需要赔偿吗?员工不续签劳动合同的培训费有可能需要进行赔偿。
4、企业针对违约离职员工索要违约金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提起诉讼,坚持要求全额赔偿培训费,不接受减少违约金的调解。 企业可以在内部通告胜诉裁决,表明对违约行为的处理态度,并附上通知,强化内部管理。 若员工拒不支付违约金,企业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在必要时要求法院做出“中止执行”的裁定。